2015年,整体经济发展环境发展重大变化,水泥需求出现了自新世纪以来的第一次负增长,幅度深达-6%。国家提出“供给侧改革”,方向从需求端刺激转为供给端管理,大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水泥行业的优势产能升级、劣势产能退出尽管仍在摸索,但速度会在2016年开始加快。 从企业面看,2015年发生的几大重要事件,如海螺郭文叁同志到龄离职、山水争斗战、冀东亏损、拉豪合并完成、海螺收购西部水泥、华润携手昆钢,以及国资委主导中建材、中材的风声……这些企业集团合计熟料10亿吨,占总产能比例达55%。小编在此与您共同探讨一下这些大事将如何影响2016甚至更长时期内的水泥格局。 事件1:2015年水泥需求下降近6%;政府提出“供给侧改革” 影响:政府调整模式变化对水泥发展大环境、企业经营提出挑战 2015年前11月水泥产量21.5亿吨,同比下降5.1%,预计全年下降幅度或达6%,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的首次负增长,且幅度较大。前11个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降至10.2%,房地产投资下降至1.3%;房地产销售面积有所回暖,同比增长7.4%,但新开工面积仍大幅负增长14.7%。 2015年12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了“供给侧改革”。这意味着国家对经济的调整模式从对需求端刺激转为供给端管理。这意味着: 一方面,国家不会再如以往般推行大规模的刺激政策。 近两年房地产业主要采取“促销压供”策略,对水泥需求的贡献将持续减弱,因此对于2016年的水泥需求主要期盼于重点工程的恢复程度。但受反腐、资金等因素影响,自2014年底开始,尽管国家多方督查,基建项目仍落地缓慢。这部分项目在2016年是否有可能启动?就算启动,又是否能弥补房地产等各方需求下降带来的缺口?水泥地理判断2016年的需求应还是在继续下行通道。 水泥市场下行超出预期,此前说的需求平台期6~8年现在看来或是太乐观了,各高层领导已在重新修订对市场的预判。原先对2018年前内地水泥需求都抱乐观看法的台泥集团董事长辜成允,调整观点,他认为,2015年可能是内地水泥市场10年来成长趋势的“拐点”,未来的二、三年,水泥市场衰退的机率将大增。 另一方面,水泥产业的供给端重新整理,优势产能升级、劣势产能退出速度都将加快。 2015年12月9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对不符合国家能耗、环保、质量、安全等标准和长期亏损的产能过剩行业企业实行关停并转或剥离重组,对持续亏损三年以上且不符合结构调整方向的企业采取资产重组、产权转让、关闭破产等方式予以“出清”,清理处置“僵尸企业”,到2017年末实现经营性亏损企业亏损额显著下降;加快从非主业领域退出,……。”1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要积极稳妥推进企业优胜劣汰,通过兼并重组、破产清算,实现市场出清。”因此水泥供给端开始面临着重新整理。 产业内优势企业寻求升级的步伐加快。联合重组或其他企业合作将是主要方式,以政府为主导的如行业内的中建材+中材两大集团的合并已有风声,而以企业自主为主导的海螺收西部水泥、华润携手昆钢水泥,均已率先开启行业步伐。在市场下行中,将倒逼越来越多的企业尝试走在一起。 同时,劣势产能退出,只有这部分产能“出清”,产业才能继续轻装上阵,应对大环境变化。按水泥地理掌握,2015年当年投产新型干法熟料生产线34条,熟料产能4620万吨,尽管投放速度较此前大幅下降,但累计熟料产能17.6亿吨,换算水泥产能为29亿吨,若需求以21亿吨估测,这意味着有需要压缩约40%的产能(压缩发挥率或企业出局等方式)。2015年市场下行已有部分企业被逼主动停窑,2016年开始,产业或将进入更惨烈的考验。产能是必须要退的,但具体该如何退出?这将涉及到众多复杂的利益问题与政治问题。如直接出局,大量的失业,以及地方税收问题如何解决?如以补贴方式,谁来出这部分资金?种种因素交叉,使产能的退出之路尤为艰难。 事件2:郭文叁辞去海螺集团及股份公司董事长 影响:后续水泥产业大格局或存变量 2015年11月26日,郭文叁同志离任海螺集团董事长兼党委书记职务,芜湖市委书记高登榜接任;12月4日,郭文叁同志辞去海螺水泥董事长、执行董事职务,暂由原副董事长王建超代为履行公司董事长职责。 郭总带领海螺水泥的二十多年,不但创造了一个举世瞩目的水泥集团,也以实现国产化低投资水泥的装备的突破、余热发电、垃圾焚烧技术的推广等,强势推进了中国水泥工业的进程,树立了“中国水泥”的形象。他的离任引起了业内外的广泛震动,资本市场众多人士将其离任评价为“一个水泥时代的终结”。 海螺管理层的大变动,揣测或主要对几大方面产生影响: 一是,海螺水泥。新管理层将如何安排海螺水泥的下一步发展模式,是保守维护既有地盘,还是继续推进原设定的“蓝图”,抑或是进行重大变革?这将决定海螺水泥未来的发展节奏。 二是,市场面。海螺水泥的市场态度很大程度影响甚至可以说是左右了所在区域市场的竞争风格,以强势的企业力量建立了水泥市场竞争中的“秩序”。过往海螺水泥市场运作走“市场化”风格,而海螺集团董事长由政府官员接任,不同的管理基础,或决定海螺水泥市场风格有所变化。 三是,水泥产业格局。海螺水泥优质的资产、低负债率、高盈利等,使其一直是中国建材的争取对象,此番地方国资委的管理力量加强,中国建材是否可能从高层政府层面推进两家合作,这将是影响中国水泥产业格局的大事。 事件3:山水从内部矛盾到控制权争夺 影响:“持久战”使产业内外几方俱伤 山水事件自2013年年底的内部员工矛盾爆发,升级到2014年底的几大水泥集团间的股权之争,再到2015年的天瑞董事会之战,已历时近3年,个中曲折,让业内人笑称犹如一场“宫斗剧”。 2015年12月1日天瑞集团李留法正式进驻董事会,随后开始着手处理5亿美元境外债券和20亿国内超短融,启动偿债模式。据山水新管理层介绍1月6日进入兑付程序,2个月完成全部兑付。这场貌似进入尾声的斗争,其实还远未到最后终结的时刻,或仍将贯穿整个2016年。 山水水泥的债务规模较大,尽管资产可以抵付,但只要未到“清盘”的最后一步,天瑞集团就要积极筹集资金,或通过银行,或通过自身输血。但目前山水的公司公章、财务印鉴仍持有在山水集团总部,公司属性及管理层还无法从内地法律上完全变更,山水水泥为偿还债务与银行往来文件并不被认可;而前期天瑞集团控股山水水泥所付出的巨大资金,并不是自有资金,“持久战”越久,意味着利息成本等压力更大。另一方面,水泥市场下行,山水水泥是“好资产、坏市场”,如若接手后,又如何逆势拖动山水运营而不被“反噬”?同时,中建材、亚泥两大股东,合计37%的股权,一为央企,一位台资,但却退居二线,在董事会无任何席位,是否会一直容忍山水水泥“飘忽”在控制之外?种种纠结落定后,山水水泥的最后归属将深刻影响在山东延至东北一线的市场格局。 目前来看,山水事件的战争对产业而言,是几方俱伤,损害了山水员工的利益,拖累了天瑞的财务,也违背了中建材、亚泥原从市场合作方面考虑进行股权投资的初衷。而山水事件的最大影响在于其已不仅仅对于企业本身,而是已经影响到了整个水泥产业的信任度及形象,甚至整个中国发债市场。各评级机构调低水泥企业信用评级,并先后有华新水泥(600801.SH)、联合水泥(01312.HK)及北方水泥取消短期和超短期债券发行,除2015年市场压力增大,山水事件加重了外界对水泥行业更加悲观的认识也是重要因素。 事件4:冀东连续两年亏损或背负ST 影响:加速京津冀进程,北方需求连续负增长是否是全国水泥先兆? 冀东水泥在2014年亏损2.78亿元,2015年亏损面扩大,前三季度已亏损6亿元,被ST处理已在所难免。而从当前市场形势看,要在2016年扭亏为盈的压力非常大,如若2016年未能实现“翻盘”,冀东水泥或将面临退市风险,这对其融资等各方面会产生重大影响,或将束缚其下一步发展。 冀东水泥的亏损,主要源于大部分产能集中在北方区域,而华北、东北需求近两三年以直接下滑方式减少,冀东水泥已从内部采取措施积极应对,例如成本挖潜、以量走价保市场。但北方市场仍未看到见底的态势,后续考验将更大,仅靠单家企业力量,是否有能力逆转盈利?多年来,冀东水泥与金隅水泥的“联姻”消息时不时传出,却始终未走到一起,在市场力量的倒推中,是否可能实现突破,抑或还会有其他企业集团的加入?北方市场的需求大幅度紧缩是不争的事实,大企业集团以何种方式进行应对,期望能够在2016年出现转机。 至2015年,南方地区经济活动力要好于北方,需求尽管有所下滑,但幅度不大。2016年北方水泥市场需求是否能够止跌,这种连续下跌趋势会不会蔓延至全国,南方市场是否还能保持平缓调整的走势,这些都是企业策略制定的基本考虑点。 事件5:拉豪全球合并完成 影响:推进中西部市场整合,并对中国水泥产业应对下行有重大借鉴意义 2015年7月,拉法基、豪瑞豪瑞公司与拉法基集团之间的全球合并宣告完成,至此双马的的实际控制人已经由拉法基集团变更为了拉法基豪瑞公司,拉法基中国海外控股公司现为拉法基豪瑞公司的下属公司,华新水泥第一大股东Holchin B.V.的实际控制人豪瑞公司(Holcim Ltd)也已变更为拉法基豪瑞公司。 从中国区域市场水泥来看,拉法基瑞安在中国熟料产能2200万吨,集中在西南区,华新水泥熟料产能4300万吨,主要以湖北为中心的区域市场,两大集团熟料产能6500万吨,换算为水泥产能突破1亿吨。目前以华新为平台的整合正在逐步推进中,随着内部整合的完成,将有利于在中部和西南的水泥集中度提高和市场联动。同时,站在两大国际水泥巨头的肩膀上,将有力地促进华新水泥的海外步伐。 拉法基、豪瑞是世界排名前两位的建材巨头,面对市场考验,通过合并共同应对,这种模式对中国水泥企业集团应对当前已进入下行的市场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例如金隅+冀东、中建材+中材等方案。 事件6:中建材&中材央企改革提上议程 影响:中国水泥产业的大格局重置 央企重组是市场和舆论关注的大热点,2015年“中国中车”、“中国神运”横空出世,使得沉寂多年的央企重组再次回归舆论焦点。国务院国资委首任主任李荣融在任期间曾大力推进央企重组,在2015年12月底回应了目前“央企重组是否过慢”的质疑。李荣融表示,他在任时央企重组的目标是60户到80户,推进央企重组应该按照效率进行排队,国资委管理的央企都必须进入行业前三名,首先在国内前三名,然后在国际前三名,达不到要求的就要被卖掉,央企重组的原则就是“尊重市场”。 从中国水泥产业的央企来说,华润集团的水泥产值占集团比重并非最大,暂不归入考虑,中建材、中材是水泥行业的两大央企,也将是央企重组的主要对象。据消息,国资委方面已有推进这两央企的意向,但具体如何融合仍未有实际方案。中材集团将原于2015年9月就该完成的西北水泥平台整合延后一年,在投资者的督促下,此项工作已在推进。而中建材的水泥熟料产能3亿吨,中材近1亿吨,合计4亿吨,若两家重磅牵手,将覆盖中国水泥所有区域的水泥市场,且两家在水泥工程设备等方面产业链方面也将实现互补。 事件7:海螺控股西部水泥、华润与昆钢签订战略合作 影响:中国西部市场整合大幕开启 西部市场的整合,除上述的拉豪合并,还有两大事件: 2015年11月27日,海螺水泥公告宣布将向西部水泥的全资子公司出售其持有的宝鸡众喜凤凰山水泥有限公司等陕西四家公司的100%股权,西部水泥则将向海螺水泥发行34.03亿新股。交易完成后,海螺水泥将持有西部水泥51.57%股份,成为西部水泥控股股东。尧柏是陕西最大水泥企业,熟料产能1500万吨,海螺水泥在陕西产能1000万吨,居第三位,两家企业合计熟料产能达到约42%。 2015年5月18日,华润水泥与昆钢控股正式签署战略合作意向书,并于9月13日再次签署增资扩股协议,发出整合云南市场的信号。华润若能将包括昆钢嘉华3家在内进一步整合,熟料产能1,940万吨,将在规模上超过西南水泥,且从区域分布上来讲,昆钢嘉华占有布局先机,在布局、装备水平上都有一定优势。 这两大事件都发生在西部,且都是全国性大水泥集团与地方区域性企业的合作。中国西部是在2008年4万亿投资受益最大的市场,西南市场在2015年仍保持需求相对稳定,但区域内产能增长膨胀的脚步仍未止步,从而造成区域内供需关系压力急剧增大,竞争加剧。西部市场是此后水泥企业集团整合的重点区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