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6年开始的那一波原材料涨价潮和环保风暴到2017年现在,给中国的各行各业造成了剧烈的振荡,大量中小型企业在这波风潮中不幸覆没。然而,可能有99%的化工人并没有意识到原材料涨价给中国经济造成的伤害有多大。更为奇葩的是,一些中小企业老板甚至错误地认为涨价对自身有利。
事实上,原材料疯狂上涨和一刀切式环境整治给中国中小企业,乃至中国经济的伤害,全社会都缺乏共识。不夸张地说,若再不加以调整,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果将化为泡影。
原材料价格波动:
中小企业是最大的受害者
原材料上涨导致企业整体成本也随着上涨了30%~40%,面临成本上涨的压力,也面临着有钱买不到货的困境。有些中小企业只能通过增加产量,向中低端冲量,以达到将所有生产经营费用降低的目的,而面对涨幅较大的原材料,中小企业通常只能放弃选择,其实中小型企业才是那个最大受害者。
原材料大幅上涨,对大型企业有利,但对中小型企业则十分不利。原材料价格上涨,易造成企业惜售的现象,中小企业一方面需要大幅向客户提价,另一方面又无法保障准时供货,此时客户就会寻求新的供应商。一来二去,订单便由中小企业转向更有供货保障和议价能力的大型企业。
大企业原材料采购具有明显的期货属性,而中小企业原材料一般都是现用现买。期货交易可以把现货买卖的程序颠倒过来,即没有商品也可以先卖,不需要商品也可以买。因此,当原材料大幅上涨时,大型企业所使用的原材料仍然是未涨价前的价格,成本比较优势就出来了。
大企业的产品往往附加值高,抵御涨价风险的能力强。通常大型企业凭借着先进设备、先进工艺和更好的服务,可以获得利润空间高得多的订单,中小企业只能凭借着价格低廉和快速响应抢占中低端市场。大型企业订单的原材料成本所占的比重就相对较少,原材料上涨对其整个产品成本的带动上涨较小,而中小企业的产品原材料成本占其产品成本比重的一大部分。所以,当原材料价格猛涨时,中小企业就只有涨价一条路。
大企业资金充足,信誉良好。大企业在资金上占有很大的优势,银行信誉也相对较高,能够有充足的现金流应对突然出现的涨价潮。而当中小企业因买不到材料而出现供货中断时,大型企业则凭借充足的库存确保供货,从而导致更从订单从中小企业流失到大企业。
在原材料议价能力方面,大企业可以通过期货方式和材料供应商签订长期的供货合同,甚至建立自己的造纸厂等保证自己的原材料稳定供应,而中小企业不仅原材料供给很难保证,而且原材料价格也比大厂高出一筹。
此外,在环保整治日趋严格的情况下,更新或添置环保设施成为新的成本负担。大型企业可以凭借银行贷款、流动资金和规模优势,较轻松实现环保升级,而中小企业原本就存在着很大一部分高污染、高能耗的设施,由于最近几年的低价竞争导致盈利锐减,很难对环保设施进行升级。
综合对比,原材料涨价潮对中小企业的负面影响远超大型企业,将促使中小企业倒闭潮提前来临。因此,一些中小企业老板期待原材料涨价,绝对是错误的想法。
中小企业:
支撑国家经济的绝对支柱
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似乎忘掉了初心,一味急功近利,做大做强,却忽视了一个基本的事实,即中小企业才是我国经济的主体,是国民经济的绝对支柱,而不是房地产业。据国家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有4000万家,占企业总数的99%,贡献了中国60%的GDP,50%的税收和80%的城镇就业。
同样,在全世界,中小企业都是一国经济的主体力量,是最受重视的群体。
在欧盟,共有2000多万家中小企业,占欧盟企业总数的99.8%。其中92.2%是雇员少于10人的微型企业。2012年中小企业吸收了8700万就业人口,约占欧盟总就业的67.4%,创造的增加值则占到欧盟国内生产总值(GDP)的58.1%。
在日本,中小企业已达469万家,占企业总数的99.7%,占就业岗位总数的70.2%,中小制造企业创造附加值占制造业总附加值的57.7%。韩国中小企业数量已达300万家,GDP占比超过50%,贡献财税收入近60%。
近两年来,李克强总理提出的“全民创业、万众创新”,事实上也是对创新型中小微企业的一种培养。因此,希望中小企业老板们不要妄自菲薄,中国经济要发展,最终还得靠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倒闭潮:
中国经济不可承受之重
2016年,在去产能、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广大中小企业成为了去产能的对象,特别是在雾霾压顶的情况下,中小企业被一刀切式关停,成为替化工、钢铁、水泥、电力等行业垫背的可怜虫。
去年的涨价潮并非是需求回暖所拉动,而更象是环保和去产能导致上游材料企业产能突然集中而引爆的涨价潮。这种爆发式的涨价很难传导给终端企业,使得位于中游的众多中小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订单转移等原因而出现倒闭潮。
过去,我国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的主业仍然是利润率较低的制造业和服务业。08年后,我们对中国制造过于自信,错误地将编织服装、制鞋、玩具等劳动密集型行业拱手让给东南亚国家,其严重后果已经并将逐渐显露出来。
有观点认为,中小企业多数是高耗能、高污染、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它们的倒闭是我国经济转型“必然付出的代价”。那么我们反过来想想,如果中小企业都难以生存下去,转型升级岂不成为了空谈?
中小企业对国民收入增长、就业和社会稳定至关重要,同时,它还是华为、小米、格力、海尔、美的等民族企业成长的土壤。没有它,中国的民族企业屹立于世界之林就成了海市蜃楼。以为多培养几个华为,中国经济就会强大的人,未免太过幼稚。
结论
正如我国知名财经学者冯立果所言:“大批中小企业亏损、破产或者移民,不是我国经济转型必然付出的代价,而是经济政策的失败”。
因此,如果再不对当前的产业政策进行调整,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经济成果恐将得而复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