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业现在什么词最热?我想大家都会说是“营改增”,其实建筑业的热词不仅仅有“营改增”,还有“资质动态监管”、“四库一平台”、“建筑工业化”、“PPP”、“挂靠被终结”、……。
这些热词反映出建筑人的关切所在、建筑业发展动态,以及未来的趋势。企业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抓不住变革机遇,则将被时代潮流淘汰!当前的建筑企业尤其如此,如果一味盲目乐观、缺乏危机意识,就可能遭受灭亡!
一、建筑业大变革
1、建筑市场面临巨大挑战与机遇
1)中短期房建工程市场面临下行压力大。截止2015年末,库存面积已超7亿万平米,这种势头还在继续,更让人心惊的是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70亿平方米,两者之和近80亿平方米,每人35平方米,够2.2亿人居住。“十三五”期间去库存已成为房地产市场的主基调,未来5年房建工程市场将面临项目数量进一步减少的现状。
2)新型城镇化将加速,中长期房建工程市场仍有发展潜力。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仅为56.1%,距离发达国家的80%以上(详见表一),同时旧城改造和改善性住宅市场的释放,中长期房建工程市场仍有发展潜力。
3)高铁、高速公路建设仍处于高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仍是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根据“十三五”规划,高铁营业里程达到3万公里、覆盖80%以上的大城市,新建改建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约3万公里
4)地下廊管建设,不能忽视一片新市场。据专家测算,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分为廊体和管线两部分,每公里廊体投资大约8000万元,入廊管线大约4000万元,总造价每公里1.2亿元。按目前的城镇化速度,未来三到五年,预计每年可产生约一万亿元的投资。
5)“一带一路”战略的启动,将带动能源、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6)PPP模式大行其道。发改委、财政部等六部委制定的《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2015年6月1日起实施。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5月19日转发了财政部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指导意见的通知,PPP已上升为国家意志。
2、营改增后,建企必须加强项目直管能力
营改增后,原有挂靠经营模式将受到致命的冲击。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因为增值率是进项和销项环环相扣,所交税额为销项税额减去进项税额后的值,企业要对项目部的资金、票据和物资等实现全面管理,才可能对进项税票全面管控,以避免因项目部虚开增值税,而导致企业法人和高级管理人员承担刑事法律风险的情况出现。
建企若要改变传统挂靠管理模式,将挂靠项目当作直管项目部来管,就会出现两个问题:1)企业有没有能力管?2)项目经理愿不愿意让你管?若不能全面管理,企业也有两个选择:
第一种选择:因进项税额不足,面向1-3%挂靠管理费,11%的税率下的增值税将直接让企业因巨亏而很快倒闭;
第二种选择: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企业法人代表和相关高级管理人员等着坐牢。
所以,当务之急建筑企业必须要加强对项目部的管理能力,实现票据流、资金流和物流的“三流合一”,避免刑法和税负风险!
3、“四库一平台”对建筑市场影响深远
四库一平台通过企业库、人员库、项目库和信用库全国联网,全面实现全国建筑市场“数据一个库、监管一张网、管理一条线”的信息化监管目标。这导致:注册人员挂证将消失、企业资质申请难度加大、企业资质维护成本将大增、工程项目投标难于弄虚作假、挂靠经营被查处的概率大增。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拟通过“四库一平台”打造,实现从个人执业注册——企业资质申请——企业资质动态核查——工程项目投标——工程项目建设过程管理,努力避免个人资质和企业资质挂靠的乱象,从而让有能力的企业和个人承担工程项目建设的任务,为工程质量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4、建筑工业化,建筑业发展的必然
虽然目前建筑工业现代化因成本和技术稳定性等因素推进缓慢,但有三点原因,决定建筑工业现代化终将是历史必然的选择。
1)建筑产业现代化随着技术的稳定成熟,成本会进一步的降低。
2)人口红利的消失,60、70后老一代建筑工人随着年龄增长,退出建筑市场后,建筑业若不转型建筑工业现代化生产,将面临无工可用,同时企业的用工成本也将进一步提高。
3)经济发展理念的改变,经济新常态环境下,将加强资源保护,环境治理,以创新为第一发展动力,据统计建筑运行能耗+建造能耗合计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50%,政府必将通过提高相关资源价格的标杆进行调控,以减少总能耗,这样也势必导致建筑传统生产模式成本的上升。
传统生产方式的成本上升与工业现代化生产方式的成本下降,这是不可扭转的发展趋势!两者终将在某个时间点相遇,当工业现代化生产方式下的成本低于传统生产方式时,也是建筑工业现代化生产方式大面积取代建筑传统生产方式的时间点。
成本趋势模拟图
5、新技术将全方面渗透建筑业
信息化是建筑产业现代化的主要特征之一,BIM应用作为建筑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极大地促进建筑领域生产方式的变革。“互联网+”无孔不入,也已全方位影响着建筑业,例如:1)商业地产项目大幅减少,电子商务是重要的推手;2)互联网+政府监管,将终结挂靠等违法行为;3)互联网将大大促进建筑业各类资源全社会共享,优化资源配置、提供行业效率;4)家装行业,已率先进行O2O尝试。
二、建企要避免常见的十种死法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各类企业不断崛起、发展、壮大,成了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如此,在激烈地市场竞争中,仍然有不少企业很快便被淘汰出局,消失的无影无踪。沧海横流,大浪淘沙,对于各类企业的“死”,早已是见怪不怪了。
虽然有不少人在研究企业的成功之后再掉过头来研究其失败,但却很少有人作系统分析,并以深入浅出的方式研究它们是怎样“死”去的。倘若细细地品尝其中的各味,忽然觉得,一旦能总结出来,于人于己都是颇有裨益的。
企业就如同人一样,如不能精心照料,任凭其风吹雨打,则少不了要得病。生病后又得不到有效的救治,很快会病入膏肓。
第一种:病死
这类企业要么是先天不足,——内部机制不健全;要么是机制老化,——按部就班,诸如论资排辈、荣辱“难”共、毁誉相争,权益不公;要么是高层分裂,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结果轻而易举地被对手各个击破。
总的来说是由于肌体内部产生了病变,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久疾而终,是为病死。
市场经济讲的是优胜劣汰,在激烈地市场竞争中,往往是前有封堵,后有追兵,企业不堪挤压,市场份额越做越小,人才越走越少,效益越来越差。
第二种:挤死
由于力量对比的悬殊,国内资本和外国资本的双重挤压下,迫使你不得不退出某个行业,被“挤死”了。
第三种:拖死
有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虽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由于各种原因,企业始终未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管理不善,导致成本上升;分配不公,导致士气低落;企业没有创新能力,导致企业产品积压;职业经理人玩过程,导致企业资产流失严重。
第四种:找死
主要原因是决策错误,当一个公司对项目的决策,犯了一些常识性的错误时候,这叫做自己找死。
第五种:压死
在企业里面有很多这种现象,盲目地扩张,贪多求大,不注重基础建设,不练内功,内部管理混乱,虽自知效益低下,却敢去大笔贷款,甚至不怕高息贷款,宣称利润等于贷款减掉利息。
自己找来巨额负债,结果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孰不知贷款终归是要连本带利归还的,最后,企业就被自己找来的巨额负债活活压死。到头来落了个损人又损己的下场。
现金流是现代企业经营理念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现金流从某种意义上说比利润更重要。
在国外,尤其是资本市场,对现金流是格外重视的。而国内有相当一部份企业,往往忽视这一点,故而导致因为现金流中断,而使企业在对外经营在比较正常的情况下,内部财务却难以为继,俗话说,一分钱难倒英雄汉讲得就是这个道理。
第六种:憋死
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你可能注重资产质量,也可能注重存货,你也可能注重其他很多方面,但往往忽视现金流,就像下围棋一样,围棋是有两口气活,一口气死,现金流状况的好坏是企业能否持续发展的另一口气,虽然你还有资产、还有库存,一旦现金流中断,到头来你还得宣布破产。这叫做企业被活活憋死。
第七种:猝死
由于企业过分依赖个人能力,可供使用的资源往往又高度集中,一旦个人的判断力出现偏差,或是个人出了意外,必然使企业高度不灵,遭受重创,结果导致企业突然死亡,这叫做企业突然猝死。
这也就是通常说的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带来的后果。一个成熟的企业,不论是从投资风险的角度考虑,还是从对员工负责,对社会负责的角度,都不应该去承受企业可能毁于一旦的风险。
第八种:冤死
这又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受到政策调整,导致企业没法干了,因为你这个行业政策性太强了,一旦国家政策做出不利于企业的调整,造成的后果就是企业的死亡。这里我举一个案例:有一家企业想参股信用社,这本来是一个好项目,可刚一进入,就遇到政策性调整,地方政府把信用社收去了,转成商业银行,几年来,既不分红,也不分息,股本还不让退,也不能用股权质押贷款,那你就死定了。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政企关系过于密切。
企业有一些是靠拉拢政府某些官员做灰色交易起家的,并不是他能力不行,也不是他要搞的这个项目不行,就是因为和政府某些官员的关系太密切,而且从事黑幕交易,由于复杂的人事纷争,结果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这方面的案例确实还不少。
第九种:老死
有不少企业,由于当家人的素质不高,眼光短浅,小富既安,缺乏远大目标和长远的眼光,不能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人才结构,那么这种企业它的寿命肯定是不长的。但它有一个特点,它是慢慢的消亡的,它的年龄虽然不大,但已经开始衰老了,这就称之为老死。
发生老死现象最多的就是过去第一批和第二批下海的人,他们也挣了钱,但大都历史很短,他可能尽了自己的能力。他们决不会想到要做世界500强。由于先天不足,决定了它的寿命就这么短促,真是可叹、可悲、可怜。
第十种:捅死
这是由于企业管理不规范,处处违法,毛病诸多,授人以柄。一旦东窗事发,要么委曲求全,息事宁人,要么被人,到处告状,此起彼伏,结果三告两告就就被告跨台了。这样的企业既使再有远大目标,宏伟抱负,由于自身的不规范,也只能是“壮志未酬身先死”。
企业的这十种死法,在过去都有发生,有些为我亲眼所见,有些是我席间听来,总之,前车之鉴,后世之师,作为下海之人,对企业的死死伤伤,总是令人痛心的!但愿我们的企业不要被所谓的各种“死法”所困扰,而要像一棵常青之树,永远鲜亮嫩绿!
三、思路决定出路、格局决定结局
潮水退去才知谁在祼泳,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中国建筑业正在处于市场环境、政府监管的大变革期,机遇与风险并存!
中国建筑业进入价值重构期,优秀建企将突颖而出,那些管理水平低下的企业活得也很好的时代一去不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