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杭州市余杭区散装水泥办公室邀请浙江大学、浙江省建筑材料研究院等教研机构专家、学者及浙江省、杭州市散装水泥办公室负责人,进行了一次预拌砂浆发展新模式的研讨会。与会代表就余杭区散装办主任王坚抛出“砂浆3.0”新概念进行广泛的讨论。王坚提出砂浆3.0的设想其核心的一点就是“任何一个参与砂浆产业的个体,特别是砂浆生产企业都要对整个产业链进行系统规划、研究,以较为完善地实现机械化施工的终极目标”。
王坚认为,我国砂浆产业的发展正处在2.0的阶段。这一论断让大家耳目一新,他会是以什么样的标准进行了断代的,也让大家产生兴趣。
王坚提出,砂浆1.0就是砂浆的现场搅拌阶段。这一发展阶段以人工现场搅拌为手段,以经验为技术支撑,灵活度高,可控性强。但弊病也很多,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随意性强:是指砂浆成品的配比组成受条件所限,以目测、个人感觉为主,难以达到精准的配比。
施工效率低:完全的人工作业,是一种粗放型、劳动密集型的作业方式,效率很低。
环境问题:施工现场为配比、混合“主车间”,原材料的扬尘、废水乱排等现象造成很大的环境问题。
浪费问题:正是因为现场配制砂浆的不精准或扬尘、排放等问题,不可避免地造成材料的大量浪费。
无法建立质量追溯体系:在纯人工作业的情况下,产品质量都无法保证,更谈不上建立质量追溯体系了。
至于砂浆2.0就是指砂浆工厂化生产的初始阶段,也是目前国内砂浆产业发展的现阶段。生产环节的主要采用天然砂烘干工艺;应用环节多采用湿法输送。该阶段的模式较砂浆1.0优越性非常明显:基本解决了砂浆现场搅拌的问题;外加剂的使用优化了砂浆性能;能够综合利用废弃资源;初步建立施工质量追溯体系。然而,经过多年市场的“磨炼”,一些不足之处也逐渐显现。如:天然砂、外加剂来源多样化或不稳定,造成了砂浆产品质量及性能稳定性、均一性差;离析问题影响产品质量;采用烘干工艺,对大气产生污染,提高能耗;物流过程中还是产生二次扬尘;施工方式仍然以手工作业为主,效率提高不大;砂浆的稳定性、均一性差造成喷涂机械的耐久性差。
综上所述,王坚认为我国预拌砂浆产业必须对砂浆2.0进行改良,升级至3.0。
余杭区预拌砂浆产业起步于2009年,至目前,全区建成投产的砂浆企业3家,2015年供应量达76万吨,今年4、5两月每月供应量超10万吨。这组数据是余杭区砂浆“禁现”工作跨越式发展的真实写照。
王坚却在数据背后看到更多的是担忧。他认为,余杭区预拌砂浆产业发展还没有实现以市场需求主导的成熟市场,大多是靠政策的强推而成的。他走访过许多建筑工地,使用方给他印象是主动使用预拌砂浆的意愿不强,反映最多的问题是预拌砂浆质量不是很稳定,施工性能不是很理想等等。经过分析,他得出这样的结论:余杭区预拌砂浆产业发展对应用侧而言没能有效实现保证质量、提高效率、降低综合成本的目的。与此同时,砂浆生产企业的成本压力也越来越大。现有3家生产企业都是采用砂原料烘干工艺的,根据环保部门的要求不能再采用燃煤方式生产,后续的工艺改造对生产也造成较大影响。
根据中央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决策精神,王坚认为余杭区砂浆产业也要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产业持续增长动力;重新调整余杭区砂浆产业的顶层设计,采取措施提高产品质量及性能稳定性、均一性,提升产品差异化竞争能力,加强与用户的合作与服务、促进产业链衔接。
于是,砂浆3.0的概念在供给侧改革的启发下萌生了。
王坚设想,砂浆3.0是预拌砂浆从生产线设计到产品生产、流通、使用全过程的优化。它应当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特性。
首先是要采用机制砂免烘干工艺或用天然气烘干固定来源的天然砂。这样既可减少环境压力,同时也可以稳定砂的级配,为砂浆质量的稳定性、均一性提供先决条件。
其次,生产、物流、施工应用过程的环境污染必须可控。
第三,由砂浆工厂主导,组专业化施工队伍,采用经济性、可操作性强的机械化器具承担建筑施工中与砂浆相关的劳务。
王坚表示,他设想中优化后的砂浆3.0模式最终要实现的目的有两条:一、以新型预拌砂浆材料为基础,使砂浆抹灰作业向机械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二、抹灰施工作为建筑工程中的一个新工种,与预拌砂浆产品本身形成良性互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