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砂浆史
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建筑材料的发展史
是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
砂浆是人类使用最广泛和历史最悠久的建筑材料之一。从简单块体材料的砌筑到建筑墙体的抹灰装饰,几乎没有任何建筑可离开砂浆,可以说没有砂浆就没有建筑。
然而,与砂浆地位和重要性不相称的是,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砂浆这一重要材料却没有一个专业性的具有收藏展示和研究功能的主题博物馆。许多砂浆相关文物和史料随着岁月的流逝灰飞烟灭,令人遗憾。
暨南大学教授欧阳东长期从事新型建材的研究,同时从事古建筑材料的收藏考古。数十年集腋成裘,收藏了大量从新石器时代至今的与砂浆有关的文物和文献资料。在省市散水办杨磊、代正才等领导的支持鼓舞下,与成都恒辉公司合作,创办了中国乃至世界第一座砂浆博物馆,填补了砂浆建筑材料历史的研究和展示的空白。
“凡灰用以固舟缝,则桐油、鱼油调厚绢、细罗,和油杵千下塞艌。用以砌墙、石,则筛去石块,水调粘合。甃墁则仍用油、灰。用以垩墙壁,则澄过,入纸筋涂墁。用以襄墓及贮水池,则灰一分,入河沙、黄土二分,用糯粳米、羊桃藤汁和匀,轻筑坚固,永不隳坏,名曰三和土。”——《天工开物·中篇·燔石》
砂浆又称灰浆,在我国的使用至今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考古资料表明,我国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开始烧制和使用石灰的,当时北方中原地区以煅烧天然姜石,南方和沿海地区以煅烧牡蛎壳获得石灰材料,如史前和上古时期众多考古建筑遗址中经常发现的“白灰面”材料,经分析检测证实是由姜石加工而成。西周时期的建筑中开始广泛应用由煅烧石灰石消化而来的灰浆,东汉时这种灰浆的应用已达到较高水平,至南北朝时期古人开始往灰浆里添加糯米等有机材料以改善灰浆性能。
尽管灰浆技术在我国出现很早,但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没有大量的石灰生产出来,根据考古结果,中国现存古建筑中,中国唐代使用的是粘性黄土灰浆,宋代使用石灰与粘土混合的白灰黄土浆,元明时代的砌体中才使用纯的石灰砂浆,没有添加粘土。从中可以看出,我国主要传统灰浆类型有粘土基灰浆、三合土、纯“白灰灰浆”、有机添加剂灰浆。
在砂浆博物馆一期展出中,集中展出了成都、重庆、敦煌、广州大佛寺、秦安大地湾遗址等地的砂浆文物及文献资料,演示了中国粘土灰浆、三合土、白灰灰浆等古代传统砂浆的发展历史。
博物馆收藏了古今中外各时期各种版本的《建筑材料》教材上千本,是世界上收藏此类图书较多的机构之一。博物院藏有中国第一部砂浆标准,收集了各个时期的砂浆配合比,是唯一一家将砂浆历史整理出来的机构。
所谓“九浆十八灰”,可见我国传统灰浆的种类繁多,对传统灰浆的研究涉及历史、考古、建筑、物理、化学、材料、土木工程等多个学科领域。在我国的砂浆研究可以说还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我国地貌广袤、历史久远、民族众多、人文地理环境差异较大,每个地区、每种民族文化都可能在不同时期创造出适应该地区的独特砂浆材料和工艺。广泛调查和深入了解这些砂浆的种类、地域特征、制作工艺等,就可以创造出兼容性好、符合传统工艺的加固材料。有利于濒危古建筑的维修保护,以及当代建筑胶凝材料的改进。
成都,天府之国,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历史和传统文化在这里得到的最好的保护和发展。砂浆博物馆坐落于成都,将成为砂浆行业重要的科普和培训基地,对中国传统砂浆文化的研究传承、建筑材料技术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